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,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。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,如何促进课堂的
动态生成开展呢?
1、首先,建立“民主”、“和谐”的教学关系。
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,又是知识的有机整合过程。因此,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
的观念,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。给学生以亲近感和信任感,学生就喜欢你,就喜欢上你课。教
师更要热爱、尊重、宽容学生,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,努力创设民主、和谐的课堂氛围,
使学生勇于积极思考,敢于大胆质疑,体验成功的喜悦。只有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,才能
更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,激发学习兴趣。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,而且能够激发学
生的创新欲望,让学生“亲其师而信其道”,想学、乐学、有创新地学。
2、给予“思维空间”,尊重个性解读
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·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,在所提出的五条原则中
明确指出:在课堂教学中,教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,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。”《语
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“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,学生对语文材
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。”因此,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,教师应着力强调“生本位”,尊
重学生的自主性,把学生从传统的“认知体”提升到“生命体”的高度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,
鼓励学生大胆探索,标新立异,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环境,以鼓励的手段,去引发学生的创新
思维,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。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,加以表扬肯定。使学生养成
敢于探索、敢于开拓,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。
在我们所创设的“和谐”、“尊重”的教学氛围中,出现“另类”的声音,如“老师我的跟
他们都不一样”,“老师我觉得应该是。”等等。这时,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谈论,充
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“思维生成”,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,为学生创设一种“敢想敢言”的课
堂氛围,从而使学生自身体会到思维的乐趣!
四、小结
课堂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,就其总体而言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的。但对不容置疑的是我们
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还不深刻、透彻,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施。在小学语文课堂
教学中,教师首先要把精心备课放在首位,恰如其分地设置与文本相关的疑问,并通过教教师的
引导最终使学生走出疑问。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,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,才
能最终形成和谐、有效的语文课堂。
有关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
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,新的《课程标准》强调: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,人的心灵
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。课堂教学
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,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观察、猜测、操作、交流、探究,
从而产生 “好奇心”、“异想天开”、“别出心裁”、“标新立异”等创新的“火花”。为此,
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思想,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、课堂民主的教学氛围,保护学生的 “好奇心、
求知欲”,点燃学生创新的“火花”。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。由此可见,
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渠道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。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
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任。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,直接影响着中高等教
育的发展和全民道德、科学、文化素质的提高,也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幸福。从娃娃抓起,
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。下面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:
一、营造氛围,培养创新意识。
《课程标准》中指出:“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,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
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、经验、知识等,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,令其经历的仿
真性演习活动。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,演技好坏并不重要。”为此,教师要善于创设问
题情境,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、多角度思考、讨论,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,促进学
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。